作者:马悦英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生长在这块土地上对这古老城市的一切都了如指掌,说真的在我15岁以前只出过3次北京的四九城。
第一次就是从北京中轴线的起点永定门出城,是我8岁那年的暑假大城墙还在,大门楼子就不见了,据说1957年因为阻碍交通就把它拆了,矗立在护城河边不远处只留下了一个叫燕墩儿的建筑,奶奶带着我和弟弟从西城乘车到南城中轴线起点的永定门,她指着那上面的碑说:碑上刻有乾隆皇上的两篇文章呢。
那时在人民公社当拖拉机手的德泉哥哥开着拖拉机接着我们去他家的,那可是我第一次走出北京城至今记忆犹新!
奶奶抱着弟弟在拖拉机的驾驶舱,我和随车接我的小姐姐站在拖拉机的后拖斗中,看到北京城门外一片绿绿的农田、稻花飘香、菜地、青纱帐和那一望无际的平原,大姑父是村干部,他带着我们在大田里掰棒子,爆大米花,摘西红柿那稻田里的南苑稻满口留香,在城外度过了一个开心的暑假。
北京永定门从那时起就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曾几何时大城墙也没了,交通便利了再去大姑姑家从城里坐公交车就直达他家了。
第二次出城是我九岁爸爸妈妈单位组织去香山秋游,坐在大邮电卡车上从西直门开出北京城,回眸大城门巍巍壮观,时至今日我还记得香山路旁一嘟噜一嘟噜的金黄大柿子特别诱人……。
70年代我当兵了部队的驻地就在颐和园的后身儿的青龙桥厢红旗一带,20年的军旅生活,我成了一个铁打的营盘铁打的钉(兵)不曾离开过大北京。
90年代初我从部队转业后,单位的宿舍正在南护城河外的方庄一带,离永定门遗址很近,每次走过这里我都会记起第一次出城时的永定门那高高的燕墩儿和残破的城墙以及坎坷不平的中轴线甬道。
2004年永定门在原址上复建,我似乎又捡回来了失去的记忆,丢失了的念想。多少次从那里路过在没有大墙护佑孤零零的城门楼子前,尤其是春秋两季很多成年人会拿着自己制作的精美风筝在这里放飞,看到不少孩子自己动手跟着大人一起用自己糊制的“屁帘儿”风筝在空中凑个热闹,2007年我随舒建新去云南挂职后多少年都没在光顾过那里。
直到去年北京正式启动了古城中轴线申遗,我才又跟随舒建新一起沿着中轴线观赏着它的壮观景象,要知道北京中轴线是有一套完整的建筑故事体系,它记述着古都的发展变化。
我们穿过城门一条长长的甬道链接着天坛公园和先农坛,东西大门,甬道的两旁形成条带式绿地园林一改儿时记忆中凌乱不堪的破败景象。
燕墩儿也休整一新依然矗立见证着今昔的永定门,这座新建的条带公园正是以这座燕墩儿命名的‘燕墩儿公园’。
老北京中轴线与我近70年的人生紧紧联系在一起,漫步在中轴线上想起了发生在身边中轴线上太多太多的故事……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画作品为舒建新原创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