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在《茶马古道上》登载的第500篇原创文章,七年前我开始在这个平台上发表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岁月如梭希望每一位读者能跟随着我的足迹领略祖国大地的山河风光。
道别了元江大转弯,自驾沿着元江右岸的叉路向元阳绿春方向行驶,摆脱了红河谷中萧瑟的景色,进入了山峦起伏绿意盎然的山丛,道路不宽且盘山而行。
不久一座座的“田山”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它就像是一部非文字抒写的巨型史书,直观地展示了哈尼先民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压力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史诗般的吟诵!
越往山上行雾就越大,在盘山路上前后只有五米左右的能见度,舒建新驾车紧紧的跟随在前面路行车后,靠着前车的红色尾灯谨慎驾驶。
终于来到山顶,天空豁然开朗,标识牌告诉我当前已位于新街镇的哈尼小镇,路的右手边就是箐口梯田观景台。
离他不远就是我们今晚要下榻的万缮度假酒店。
我不敢相信十多年前的那个哈尼民俗村落,竟被打造成了箐口梯田景区,现在它是众多摄影爱好者们度假摄影的圣地。
记得当年舒建新曾在这个民俗村子里写生,还同一位哈尼老妈妈交谈,老妈妈还高兴的为舒建新作模特、画像。
站在箐口观景台上,初次到访红河元阳梯田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那是2008年11月云南红河州建州50周年的日子,舒建新代表楚雄州政府参加了红河州的庆祝活动。
庆祝活动结束后在云南挂职的挂友们一起来到了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元阳梯田考察。
那时的元阳梯田还处于基本原始的状态,没有旅游特色的假日酒店和专为旅游摄影者观赏梯田的观景设施,我们踏遍了元阳的特色的梯田,也只能站在梯田田埂上观望。
舒建新在当年的日记中这样记载:“站在老县城梯田的高处举目四望,层层梯田由上而下,巍巍壮观。
梯田农耕是哈尼人千百年来为生存而创造的人间奇观,是人与自然相依相融和谐共存的典范,它是利用哀牢山的立体地貌,立体气候而形成的自然环境。
哈尼梯田开凿于唐宋时期到明清时期已具有相当规模。这是哈尼人在元阳大地上人定胜天的杰作!
它让我感到强烈的震撼,万顷梯田顺哀牢山而下,正值秋收后,梯田中灌满了水,亮闪闪的。
阳光下层层梯田的水面上粼粼波光印着蓝天白云那立体的美从高处往下看象艺术家在大地上描绘出的巨幅抽象画。”
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当我们今天奔赴广西自驾途径元阳,故地重游之时。走进记忆里的故地,除了高低错落的梯田再也找不到从前景象,再也回不到那年的心境。
巨大的变化,今昔的对比,让我想起十多年前舒建新笔下记录箐口梯田:“篝口村的蘑菇房在树木下的掩映下非常别致,它与周边的景色融合在一起特别和谐,格外宁静,薄薄的雾气从远山渐渐袭来,让蓝色的梯田由远而近显现出淡蓝 浅蓝 深蓝……大自然变化的神功在这人工筑成的梯田上让人遐想。
雾给这景色蒙上了一层面纱,夕阳西下了,火红的太阳渐渐落下山,落日的余晖使眼前的色彩发生了变化,晚霞映在了梯田上,蓝色的梯田变成了橙红色,绛红色,橙黄色,
这变化的色彩给我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是那样的美好,雾从山下升上了山峦,一切的景色渐渐被他吞食,消失在我的眼前。这一天收获不小,得稿几幅。”
眼前的梯田还是那个梯田,周边的一切却发生了巨大变化!路边一排排的新建蘑菇房成了一间间茶室、展示间,哈尼特色餐厅;
如果不是地名给了我们提示,真不敢相信那个箐口民俗村会变成今天的模样。
文中的中国画艺术作品为舒建新原创。
部分梯田艺术摄影为旅友张咏提供
茶马古道上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