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萌发于六朝时期,初为人物画的背景,至隋唐多与宫廷建筑相结合,勾勒填彩,这一切种青绿山水式的中国画至盛唐之时,尤其到了北宋发生了以水墨为主主要艺术形式的表现表现方法,影响致今。作为具有浓厚东方特色、审美情趣和民族精神的中国山水画,其绘画历史的起起源、发展、以及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所产生的艺术流派,更有别于西方绘画的表现方法,尤其是与西方风景画截然不同对自然山水景物的观察方法,值得我们在创作研究中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北宋时期山水画家荆浩为一个开派性的水墨山水画家,面对前人以华丽为审美、以装饰为风格的青绿山水和唐以来一批尚未成熟的早期水墨山水画家,他从时代审美要求并在前人艺术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对客观物象进行深入的审度、体味,开创了大山大水、开图千里、气势雄浑,具有阳刚之美的画风。在对于自然山水观察方法上时一步在理论上明确提出:
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
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
郭熙在《林泉高高致》中也提出“身即山川而取之”,“夺其造化”。主张到大自然的真山真水中支亲身体验和感受。造化为景,心源为情,情景交融,才有意境,只有将情境交融贯穿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之始终才能创造出动人之境。
如何“取”和“夺”是中国山水创作的独特的观照对象的观察方法,从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及至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不同季节下的观察和体味。“运取其势”、“正取其质”成为中国山水画观察方法的重要法则。正是中中山水特有观察方法决定了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西方风景画完全不同的艺术表现特色和风格。
中国历代文人都讲游历、重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代画家也更多的朋游历是认识自然,观察和感受自然,只有在认识和感受之中才能对自然审美特性在创造中加以丰富和概括。正如郭熙高度概括四季山水所述:“春山艳治而始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面如睡”通过游历的感受。认识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和韵律、在自然中体味而获得丰富繁杂的印象,通过记忆默写进行反复选择。对大自然无穷变化的时时参悟,时时处处都能引起心灵的感触和思考,才能真正做到以造化为师。对造化参悟的结果,又包括艺术家的综合修养,以及画家如何面对自然在审美的提炼。强化在作品中表现各种各异的感受,使人如身临其境,甚至当观者体味作品意境之时能产生“思行、思居、思望、思游的共鸣,能够达到不下堂筵,和一穷丘壑”在欣赏性和愉悦性这一情境的高度,只有对中国文化的广泛吸取和熟知,对造化的真正理解才能丰富心源。
在山水画创作如上表述,观察方法是创作中的重要环节。古人虽无写生之说,但从荆浩“见古松遍赏之,携笔写之凡万车”,到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无不反映出历代画家对自然山水观察方法的重视。西方绘画的引进,在写生方法上对近现代画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黄宾虹到李可染等大师均强调了写生的重要性。但解放初期受前苏联的写实为基础的方法论,对山水画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束缚和影响,片面强调写实的重要性。难以达到具有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山水画境界。因此在强调深入生活,强调写生的同时,一定在坚持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观察方法、历代画家对自然观察方法的论述、如郭熙“山形前前移、山形面面看”等,可以说就是用传统的观察方法领悟自然。就是中国山水画写生的法理。
科技的发展,交通的发达,发当今画家提供了便利的到自然中择取创作素材的条件。但摄像机、照相机等往往取代了深入的观察和体味,走马观花式的接触山林云烟,缺少了古代画家对自然的真情感受和深入,这种浮躁的心态值得我们反思和关注。
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引领着人们和自然的亲密接触,当今都市郊外的遍遍别墅和节假日人们蜂拥而出到山水之间的度假休闲,反映了今人与古人对大自然向往的相同,中国山水画在今日社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欣赏者,也表明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精神的强大生命力。为了能够创作出无悦于这个时代的山水佳作,对中国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我们的使命。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