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多少次从泰山身旁擦身而过;
不知多少次遥望泰山雄姿欲登又止,一想到杜甫讲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就感到不登泰山就像欠下家乡古老文化一笔债一样,五十多年来泰山在我的心中一直是一座神圣的高峰!直到今年5月我准备为大众报业集团新闻大厦大楼的落成创作《泰山论道图》在好友蓝海、支英琦的陪同安排下专程赶到泰山创作写生。
五月的泰安鲜花盛开,气候宜人。从北京乘座高铁到这里仅一小时四十多分钟的车程,高速铁路拉近了我与泰山的空间距离。在云南生活久了对大山有着特别的情感,当我面对巍然耸立的泰山时一种崇敬之情肃然而生。他是华夏儿女们眼中的“国山”!雄踞于华北平原的东部,拔起于山东丘陵之上,山峦叠起,气势恢宏,高大的山体,雄伟的形象让人不觉之中感悟何谓高山仰止。当地好友告诉我:泰山主峰海拔虽仅1545米,但因其与周围山地平原地区高差1300米因而泰山的雄伟壮观之势非其它名山所能媲美。
为这次泰山之行我提前就做了很多功课,查看了许多历史资料、文献及中央电视台拍摄《泰山》的纪录片。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泰山的所在地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有着适于多种植物生长不可多得的优越环境;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泰山的位置正好处于决定古代中国经济命脉的黄河下游地区,勤劳的民众、肥沃的土地供给着中原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文化地理的角度上看,泰山处于东夷文化中心地带,其南麓,为距今6400——63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的发源地,北麓,距今4400——3900年前龙山文化熠熠生辉,作为齐鲁文化的源头,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见一斑。
入夜,在泰安泰山景区好友刘慧先生的安排下我们在景区实景剧场观看了大型实景剧《中华泰山封禅大典》,这部为旅游者创作演出的剧目,在泰山景区可以说是观众最多,经久不衰的节目,全剧没有什么扣人心弦的感动,用一位老者为后人讲故事的轻松情节贯穿始终,各种现代灯影合成技术展示着历史的变迁,情景式艺术再现了历代开疆拓土的君王,在泰山封禅、祈福的浩大场面。看后让我对历代君王封禅有了一个感悟性的了解,最耐人寻味的是这位剧中老者留在剧终的一句话:“秦始皇走了、汉武帝走了、女皇武则天走了、写字画画的真宗皇帝、骑马打江山的康熙爷都走了,只有泰山还在,我们还在……”一切的喧闹归于寂静,在全场面对泰山的祈福声中落幕。这也许这正是编剧者追求的艺术主题所在,更是每一位仰视泰山,攀登泰山的人目的所在吧。
自古以来,泰山就是先民心中的神山。五十七岁的我无数次的梦游泰山,而当面对泰山时,时间又是那么的仓促,短暂,最后确定翌日一早就起身登山。
清晨,天空蔚蓝,微风习习,清爽宜人。乘车来到中天门,登山的人真不少,山下习习的微风到了这里却呼呼大作,顺着陪同的当地画友孟鸣手指方向,抬头仰望泰山主峰万绿丛中的南天门露出一点红,在阳光下红的特别抢眼。排队登上直达南天门的缆车,在缆车上看泰山无论你是仰视还是俯瞰那险峻的山势,壮美的雄姿,都不失厚重与沉稳,崇山峻岭间透出的坚实、内敛不禁让人联想到泰山做为“五岳之首”的长者风范。
行走在泰山之巅,月观峰、日观峰、象鼻峰、丈人峰、碧霞祠、玉皇庙、仙人桥交相辉映。驻足岱顶放眼远望,山河大川,旷世之美尽收眼底,画笔随着我的视线不断延伸……。环望四周,远望的岩体都隐密在了树丛花草之中,泰山集秀丽和壮美于一身,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沉稳厚重之中透出灵动飘逸之气。满眼望不尽的摩崖石刻;数不胜数的匾额诗章;记录着文人骚客的流连的足迹;历代帝王登临封赐的记忆;令我感慨万端:这集中着历朝历代的人文景观,是泰山文化的精神宝库,是其成为千百年来世人心中的一处胜景,一座看不尽好风光,到不完沧桑事的一座奇山。它既是天成,又是数千年无数的人精心营造构建而成的中华民族的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泰山的劲风风吹散了云团,天空瓦蓝瓦蓝的。走到丈人峰,风口处的大风吹透了衣衫,冷飕飕的。没想到五月的泰山风如此强劲!从丈人峰顺坡北下,到后山坞去看泰山松,也是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又一景观。陪同我一路同行的泰山管委会刘慧主任告诉我“泰山有松林8万多亩,其中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就有1650多株,千姿百态的泰山松以其挺拔苍劲的雄姿,迎风傲雪的精神,悠远深邃的文化积淀,成为泰山风景名胜中的独特亮点。”一路上他如数家珍般的指点着棵棵古松“姊妹松”、“迎客松”“五大夫松”“结义松”“一亩松”讲述着每棵古松的背后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看着这一颗颗形态各异的泰山松,听着狂风掠过松枝的阵阵松涛,耳畔响起儿时常听的那段现代京剧“要学那泰山顶山一青松,顶天立地傲苍穹”。在古松林中我停下脚步,观赏着身边的每一颗古松,仿佛置身在松的海洋,奇松怪枝,千姿百态,姊妹松亭亭玉立;母子松拳拳深情;迎客松独领风骚,张开松枝拥抱远方来客。为画古松我席地而坐,身体紧倚着岩石,任凭狂风怒吼,展开画本勾勒着一颗颗古松舒展的形态。穿行在古松林,一阵狂风险些把我掀倒顺势抱住一颗树方才躲过狂风袭击。记得李健吾先生曾在他的《雨中登泰山》一文中赞美过泰山松:“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的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杈叶,像是和狂风乌云去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上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把墨绿的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份潇洒的模样,不管怎样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主人,谁少了谁都像不应该似的。”这一段对泰山松的拟人化的描写时值今日还是那么贴切动人。松是泰山生命的展现,是泰山天然的主人。我爱泰山更爱那屹立于泰山上的青松。
一天的时间走马观花似的行走在泰山上,《泰山论道图》就这样在我的心里打下腹稿,此次泰山写生的目标非常的明确:
一则感受泰山全貌山石、山势、山形的特点;
二则观赏泰山松的造型、壮态及树与山体结合的特征;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感悟古代文人与泰山之间的空间对话,探索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真要创作一幅自己心中的《泰山论道图》谈何容易!在山东许多的楼、堂、馆、所用中国画形式创作的以泰山为题材的山水画数不胜数,泰山是山东具有标致性的名山,是中华民族的国山,山东的同行们更有许多是以泰山为主要创作题材的画家像刘保存、张登堂等先生他们在毕生的创作中已经从不同角度充分表现了泰山,并有许多好的作品问世。我从未画过泰山题材的作品,未写生之前的确心里没底,总担心到表现不好会落入俗套,故而很是纠结。
离开泰山后,一幅《泰山论道图》在我的心底却渐渐流出。六月下旬回返济南,在齐鲁美术馆的大创作室,我将胸中的泰山宣泄在3.50×3.50米的画幅之上:苍翠的泰山松,巍峨泰山群峰,翻卷的云海,高耸的泰山主峰、朝阳映照下的南天门、回望中天门下汇聚着几多闲人雅士,观山、望云、悟道论行;一幅天人合一的画幅在我的笔下悠然而生,这幅巨作是我用心完成的,他蘸满了我对泰山的深情感悟,对圣贤明君、文人骚客的敬仰,对自然山水的记忆理解和对墨韵技法的追求,记录着我对画幅一挥而就的激情。当我提笔写下《泰山论道图》后一切释然。
大自然的山川给历代画家提供了无尽的素材,如何感受、领悟这大美的时代风光,激情变更的年代不再拘泥于古人绘画技法,在先人笔墨积淀上去创造当代中国画的辉煌应该是当今每一位艺术工作者的梦想与追求!
2014.7.31
于思茅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